吴兆录
 
格言: 放眼国际前沿,立足本土实践;论著一丝不苟,生活随遇而安。

自述: (忆秦娥·根藤) 
天上口,
明清安居腊山洼。
腊山洼,
草木葱翠,九龙作画。
故翁精明置家业,
儿孙秉志闯天下。
闯天下,
春城为基,五洲为家。
信息: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0871-65952070;
电子邮件:zlwu@ynu.edu.cn;QQ:1571585936
 
一、研究工作经历
       1982 年 2 月— 1984 年 1 月:云南大学教师,受派遣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支边教育。
       1987 年 9 月— :云南大学讲师。 
       1994 年 12 月—:云南大学副教授。
       1997 年 8 月—:云南省人事厅破格教授。
       2000 年 2 月— 2000 年 7 月,在捷克共和国 Charles University 进修。
       2000 年 12 月— 2001 年 6 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访研究。 
       2002 年 7 月— 2009 年 12月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二、学术兼职
国际景观生态学中国分会 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 委员
中国生态学会种群生态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昆明鸟类协会 副理事长 
三、近期科研课题
    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有: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不同尺度的云南高原湿地植物分布格局及物种变化研究(批准号:31670472) ,2015年1月—2018年12月。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贵高原候鸟越冬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批准号:41471149) ,2015年1月—2018年12月。
       3.中科院森林生态固碳专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课题”之子课题“热带雨林季雨林、雨林片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批准号:XDA05050206) ,2011年12月—2015年12月。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栖息地及食物源动态特征与生态管理研究(批准号:31060079) ,2011年1月—2013年12月。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生境格局和人为干扰的亚洲象肇事机理与管理研究(批准号:30870431 ) ,2009年1月—2011年12月。 
四、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主讲 研究生课程:“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植被生态学原著选读”、 “景观生态学原著选读”;主讲,本科生课程:“景观生态学”、 “实用科技论文写作”。
     独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4人,29人获硕士学位,5人在读;独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人,7人获博士学位,4人在读。2006年,接受分别来自法国图鲁斯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半年期进修学生2人。
 
五、科学研究与主要成果
    研究兴趣广泛,主要涉及4个领域:景观生态学、植物(植被)生态学、民族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发表学术论文80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的研究成果分属4个方面。
    第一,对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野生亚洲象保护、橡胶种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较深入研究。
    第二,研究总结了云南少数民族利用和管理草地资源的传统理念及其实用价值评价。
    第三,研究提出了大规模红嘴鸥在昆明越冬的机理是区域生境退化、食物招引、人工喂食和生物学本性等的综合作用,同时,研究了云南黑颈鹤、紫水鸡与人的关系。
第四,研究了人为影响下的云贵高研滇池湿地植物群落动态、高等植物变化、鸟类构成。
 
六、主要论著 (1994年以后, 部分)
1.著作
[1]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科学出版社,2008年)。
[2] 《中国亚洲象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3] 《生境格局与土地利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Wu Zhaolu  and Ou Xiaokun, 1995, The Xishuangbanna biosphere reserve: A tropical land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UNESCO, Working papers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Programme, No.2, pp:1--52 
 
2.植物
[1].吴兆录.思茅松研究的现状的探讨.林业科学,1994,30(2):151-157.
[2].吴兆录.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生态学杂志,1994,13(5):67-72.
[3].WU Zhaolu,LIU Hongmao,LIU Linyun.Rubber culti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01,8(4): 337-345.
[4].张小萍,吴兆录,李园,刘峰,王建青.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野生蔬菜资源调查,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3) :21-24.
[5].吴兆录,许又凯,蔡传涛,刘宏茂.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的理念与实践.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3):18-21.
[6].吴兆录,蔡传涛,许又凯,刘宏茂.轮牧传统衰退: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6):1-4.
[7].刘玲玲,吴兆录,李青,徐宁.滇西北藏族地区不同管理方式的草地生物量的比较研究.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09-1412.
[8].胡宗达,吴兆录,周元清,叶其炎.2005.滇南人工种子繁殖灯台树林木生长状况研究.生态学杂志,24(8):863-866.
[9].胡宗达,吴兆录,闫海忠,周元清,张志明.滇西南灯台树种植适宜区规划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1):89-104
[10].李园,吴兆录,李丽莎,许又凯.西双版纳外来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用途和生态危害的初步研究,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2): 68-72
[11].刘玲玲,吴兆录,李青.滇西北亚高山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S1):314-318.
[12].陈燕萍,吴兆录.西双版纳橡胶抗寒种质资源的生态问题和流失风险.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 1619-1622.
[13]. 周外,吴兆录.橡胶种植与饮水短缺:西双版纳戈牛村的案例[J].生态学杂志,2011,30(7):1570-1574
[14].杨斌,吴兆录,项希希,袁婷.昆明地区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的教学效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3):55-57,78.
[15].项希希,吴兆录,罗康,丁洪波,张海艳.人为干扰对滇池湖滨区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3,24(9): 2457-2463 
 
3.动物
[1].李青,吴兆录,刘玲玲, 徐宁,杨效东.滇西北藏区草地管理方式对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6,5(11):1375-1379
[2].吴兆录,潘帮珍, 王紫江,赵雪冰.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动物学杂志., 2008, 43(4):102-108.
[3].吴兆录,郑曼丽,潘帮珍,赵雪冰,王紫江,杨明.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四川动物, 2008,27(3) :351-355.
[4].管晓霞,赵雪冰,吴兆录.红嘴鸥对昆明两个景点游览人数变化的影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21(6): 85-89.
[5].李正玲,陈明勇, 吴兆录, 王倩, 董永华.西双版纳社区村民对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6): 1483- 1487.
[6].李文娟,张昆巽,吴兆录,姜鹏.云南会泽自然保护区黑颈鹤可利用食物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1(6): 644-648.
[7].何謦成,吴兆录.我国野生动物肇事的现状及其管理研究进展.四川动物, 2010, 29(1): 141-143.
[8].He Qing cheng,Wu Zhao lu.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of Local Communities Towards Wild Elephant-related Problems and Conservation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ern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5):629-636 
[9].吴兆录,徐丰爱.中国野生亚洲象肇事的文化因素.见 :中国生态学会主编,生态文明与绿色长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59-64.
[10].罗康,王紫江,吴兆录,安庆媛,郭致和,赵力生,王子江,王学荣',李国昌.哀牢山北段大中山候鸟聚集地秋季夜间迁徙鸟类多样性, 四川动物, 2012,31(4):640-646.
[11].罗康,吴兆录,张海艳,项希希,苏栋栋.云南滇池紫水鸡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野生动物, 2013, 34(1): 20-22
[12].罗康,白皓天,吴兆录,项希希,张征恺,丁洪波.滇池湿地的鸻鹬类及铁嘴沙鸻和弯嘴滨鹬云南新分布.四川动物, 2013, 32(4): 
[13].Zhaolu Wu , Kunxun Zhang , Wenjuan Li , and Peng Jiang.Number, Habitats, and Roosting Sites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s in Huize Nature Reserve, Yunnan, China.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33(3):314-322.
[14].苏栋栋,吴兆录,高建云,罗康,王新财,邹发生.2014.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 生态学杂志,(待刊)
[15].高建云, 吴兆录, 张  强, 苏栋栋, 赵仁东, 邹发生.2014.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比较.生物多样性, (待刊)
[16].Gao JY, Wu ZL, Su DD, Zhong PS, Peng YS, Zou FS.2014.Breeding biology of White-eared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agnificus).Chinese Birds, (待刊)
 
4.自然保护及人类
[1]  吴兆录,闫海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生物多样性, 1996,4(1):26-31.
[2]  吴兆录.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 , 生态学杂志,1997, 16(3) : 45-49.
[3]  吴兆录,彭明春.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生境格局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1997,增刊 
[4]  吴兆录,彭明春等.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居住格局,应用生态学报, 1997,增刊 
[5]  吴兆录.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1997,增刊 
[6]  吴兆录.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应用生态学报,增刊1997, 
[7]  吴兆录,郑寒,杨正彬.西双版纳乡村河溪利用方式及变化 , 生态学杂志, 2002,21(3) :29-32.
[8]  吴兆录,郑寒,刘宏茂.西双版纳河溪等级体系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3(3):231-234.
[9] Wu Zhaolu.2003.Changes in tra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a Dai village in Southwest China.Acta Universitaties Carolinae: Environmentalica , 16(1-2): 7-15.
[10] 吴兆录, 张小萍, 李翌宏,胡宗达.2003.药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云南大学学报, 25(6):537-540.
[11] 李正玲,陈明勇,吴兆录.生物保护廊道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9, 28(3): 523~528
 
5.其他
[1] Yuan qing Zhou, Zhaolu Wu, Xuebing Zhao, Denggao Fu.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Spectro- 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ercury with 6-Mercaptopurine in Tobacco and Tobacco Additive.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07,19 (7): 5548-5554.
[2] 包广静,吴兆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移民人口影响研究—以怒江为例.水力发电学报, 2009,28(6): 162- 165.
[3] 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23(1):1-4
 
七、对招收研究生的要求
1.专业背景:生态学、宏观生物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
2.能力要求:维管植物或鸟类或昆虫野外识别能力,GIS软件操作,熟练使用中文,读懂英文专业原文
3.优先考虑:具有,或能经短期培训获得,户外独立工作能力者;有硕博连读志向者。
 
八、招收培养的研究生及其去向
 
  
   | 入学年度 | 学位 | 姓 名 | 专业 | 毕业时间 | 毕业后的工作单位 | 职称职务 | 
  
   | 2004 | 博士生 | 王卫斌 | 生态学 | 2011.12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教授级高工 | 
  
   | 2005 | 博士生 | 包广静 | 生态学 | 2009.12 | 云南财贸大学 | 副教授 | 
  
   | 2005 | 博士生 | 周元清 | 生态学 | 2009.7 | 玉溪师范学院 | 教授 | 
  
   | 2006 | 博士生 | 李俊梅 | 生态学 | 2012 7 | 云南大学 | 副教授 | 
  
   | 2007 | 博士生 | 赵雪冰 | 生态学 |  2015.7 | 昆明鸟类保护协会→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   | 
  
   | 2009 | 博士生 | 姜鹏 | 生态学 |  2015.12 | 云南大学(在职) | 讲师 | 
  
   | 2010 | 博士生 | 何謦成** | 生态学 | 2013.7 | 云南农业大学 |   | 
  
   | 2011 | 博士生 | 贺隆元** | 生态学 |  2015.7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   | 
  
   | 2013 | 博士生 | 吕东蓬 | 生态学 |   |   |   | 
  
   | 2014 | 博士生 | 项希希 | 生态学 |   |   |   | 
  
   | 2014 | 博士生 | 毛茜 | 生态学 |   | 昆明理工大学  |   | 
  
   | 2015 | 博士生 | 白皓天 | 生态学 |   |   |   | 
  
   |   |   |   |   |   |   |   | 
  
   | 1998 | 硕士生 | 郑寒 | 生态学 | 2001.7 | 西南林业大学 | 副教授 | 
  
   | 2000 | 硕士生 | 李翌宏 | 生态学 | 2003.7 | 昆明市官渡区发改局 | 科员 | 
  
   | 2002 | 硕士生 | 胡宗达 | 生态学 | 2005.7 | 四川农业大学 | 教授 | 
  
   | 2002 | 硕士生 | 张小萍 | 生态学 | 2005.7 |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 副处 | 
  
   | 2003 | 硕士生 | 周元清 | 生态学  | 2005.7 | 玉溪师范学院 | 教授 | 
  
   | 2004 | 硕士生 | 李园 | 生态学 | 2007.7 | 云南大学 |   | 
  
   | 2004 | 硕士生 | 赵雪冰 | 生态学 | 2007.7 | 云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 
  
   | 2006 | 硕士生 | 管晓霞 | 生态学 | 2009.7 |  ?? |   | 
  
   | 2007 | 硕士生 | 张昆巽 | 发育生物学 | 2010.7 | 昆明市财经学校→云南开放大学 | 讲师 | 
  
   | 2008 | 硕士生 | 何謦成 | 生态学 | 2010.7 | 提前读博士 |   | 
  
   | 2009 | 硕士生 | 周外 | 生物工程 | 2012.7 |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 
  
   | 2010 | 硕士生 | 张海艳 | 生态学 | 2013.7 | 云南省教育出版社 |   | 
  
   | 2010 | 硕士生 | 高建云 | 生态学 | 2013.7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 |   | 
  
   | 2010 | 硕士生 | 苏栋栋 | 生态学 | 2013.12 | 广东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   | 
  
   | 2010 | 硕士生 | 熊丹 | 生态学 | 2013.7 | 四川绵阳 |   | 
  
   | 2010 | 硕士生 | 陈燕萍 | 生物工程 | 2012.12 |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高级工程师 | 
  
   | 2011 | 硕士生 | 罗康** | 生态学 | 2014.7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 
  
   | 2011 | 硕士生 | 项希希** | 生态学 | 2014.7 | 云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 
  
   | 2012 | 硕士生 | 丁洪波 | 生态学 |  2015.7 |  湖北施恩 |   | 
  
   | 2012 | 硕士生 | 白皓天** | 生态学 |  2015.7 |  云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 
  
   | 2012 | 硕士生 | 单梦颖 | 生态学 | 2014.7 | 山东菏泽 |   | 
  
   | 2013 | 硕士生 | 武秋君** | 生态学 | 2016.12 | 云南曲靖 |   | 
  
   | 2013 | 硕士生 | 李金 | 生态学 | 2016.7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 2013 | 硕士生 | 李文庆 | 生态学 |  2016.7 |  云南大理环保局 |   | 
  
   | 2014 | 硕士生 | 吴良早* | 生态学 |  2017.7 |    |   | 
  
   | 2014 | 硕士生 | 王蓓** | 生态学 |  2017.7 |  湖南大学博士生 |   | 
  
   | 2015 | 硕士生 | 史慧灵* | 生态学 |   |   |   | 
  
   | 2015 | 硕士生 | 雷苑 | 生态学 |   |   |   | 
  
   | 2015 | 硕士生 | 傅伟 | 生态学 |   |   |   | 
  
   | 2016 | 硕士生 | 张亚男 | 生态学 |   |   |   | 
  
   | 2016 | 硕士生 | 叶媛 | 生态学 |   |   |   | 
  
   | 2016 | 硕士生 | 郭佳鑫 | 生态学 |   |   |   | 
  
   | 2003 | 硕士生 | 李青 | 植物学 | 2006.7 |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 NGO |   | 
  
   | 2003 | 硕士生 | 刘玲玲 | 植物学 | 2006.7 |  自由职业 |   | 
  
   | 2004 | 硕士生 | 徐宁 | 植物学 | 2007.7 | 山东沂临林业局 |   | 
  
   | 2006 | 硕士生 | 李正玲 | 植物学 | 2009.7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 |   | 
  
   | 2007 | 硕士生 | 潘帮珍 | 植物学 | 2010.2 | 转为博士→中科院版纳植物园 | 助研 | 
 
*  ** 云南大学省政府(*)、国家(**)奖学金获得者